2010年,对于秀洲区6538名残疾人来说,无疑是倍受关注的一年,更是蕴育希望的一年。因为这一年,秀洲区要作为嘉兴市首家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接受国务院残工委相关部门的验收;同时与嘉兴市创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工作联动,列入了“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第二批创建单位(以下简称“两创”)。
秀洲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残疾人“两创”工作,于年初就将其列入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议题。8月至9月,在常委会组织的调研、视察以及会议审议中,残疾人康复训练、残疾人就业、重度精神病托养等三个方面问题引起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高度关注,大家利用不同时机和场合踊跃发言,积极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让康复训练的好处深入人心
“王店镇从小不能行动、生活在蚕匾里的孩子能走路了;新塍镇原本面黄肌瘦的脑瘫少年自从住进重度托管所后变得白白胖胖了;洪合镇因中风导致一侧身体偏瘫的中年妇女又能自理生活了”……一个又一个靠康复训练创造奇迹的故事在秀洲区的残疾人中间传送着。
康复训练是帮助残疾人克服障碍,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参与社会生产的主要措施,是帮助残疾人走出灰暗生活,树立生活信心,找到做人尊严的基本途径。为了给6000多名残疾人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秀洲区的残疾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了肢体、视力、听力语言、智力、精神等五大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一个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资源建立起了118个康复站(室),配置了近30余万元的康复器材。配备了33名残疾人专(兼)职委员和143名村(社区)康复协调员。
但是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调研组看到,在不少镇(村)的康复中心、站(室),虽然摆放着许多崭新的康复器材,但是见不到残疾人锻炼的身影,康复器材在这里成了摆设,少人问津。
从与残联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调研组了解到: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残疾人中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对象大多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行动又不便,缺乏主动参与康复的热情;另一方面康复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康复医生上门指导服务还偏少,残疾人对康复训练知之不多,知之不详。
“康复医生太少了,现在全区还没有一名具有康复资质的专职医生,各个康复中心(站)配备的兼职康复医生,都缺少指导残疾人康复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还要从事其他病人的医治,没有更多精力去针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村(社区)的康复技术员、协调员也是由村干部兼职,专业水平低,有的还不熟悉和使用康复器材,虽经过短期培训,但要达到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还有较大差距。”陪同调研的区残联理事长施根荣诉说着难处。
调研组还发现,不少康复中心(站)的设置也不够合理,都属仓促上阵,临时选址,大多从原有的医疗用房或村(社区 )老年活动室中腾出几间用作残疾人康复训练,存在位置偏、硬件设施薄弱、布局不够合理的情况,如:有的康复室设在医院二楼,有的与传染病房相邻,还有的康复室面积较小、室内采光及周边环境不好等。康复训练室相应的服务辅助设施也不够齐全。
9月6日,区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和讨论政府关于残疾人“两创”工作的汇报。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建议政府要设法引进一批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抓好残疾人康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康复协调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指导水平。要依托三级康复网络,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力度……”在听完区政府和区残联相关负责人的汇报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主任傅一峰率先发言。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忠烈认为,残疾人康复网络现在已基本实现了在全区范围内的全覆盖,但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残疾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配套齐全的、操作规范的残疾人康复系统。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两新’工程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村(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布局需求,就近方便地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服务。”
“要提高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参与率,我看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建丰指出,“要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广泛宣传,让康复训练的效果更有说服力,让康复训练的好处更加深入人心,让残疾人和他们的家人自觉自愿地去参加训练……”
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扬起生命的风帆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来弹!”用脚弹钢琴的“断臂达人”刘伟在《中国达人秀》节目现场说出的这句话成为了今年夏天最热的一句金句,震憾了亿万观众的心灵,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刘伟的成功启示着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更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快乐。
如何让残疾人实现就业,改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一直是秀洲区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区残联的牵头协调,和有关爱心企业和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近年来,全区陆续建起了以扶残助残为宗旨,帮助残疾人就业以促进康复、摆脱贫困的机构和基地。如以接纳智力残疾人为主要对象,满足其就业、康复、技能培训等需求的综合性服务机构——虹亚辅助工疗站;通过对残疾人家庭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到服务,从而化解风险,保证他们获得收益的王江泾乐丰年助残扶贫基地、新塍自强助残扶贫基地、王店梅里红薯基地等5个助残扶贫基地。
9月7日,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代表分为三个视察小组,实地视察王店、新塍、王江泾三个镇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站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所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当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建丰率领第一视察组来到新塍镇富园村一座漂亮的别墅前。这里正是秀洲区的首个残疾人辅助工疗站——秀洲区“虹亚”辅助工疗站。30多名残疾人正在不大的车间内从事着简单的纱管剥离劳动。
负责工疗站日常管理和康复训练指导的骆站长向胡建丰主任介绍说,由于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很多工人刚来的时候都有点自闭和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现在他们在一天天的群体生活中,人变开朗了,爱说话了,笑容也多起来了。有位姓张的工人因为身体不适原本请了一星期假,结果两天后他感到好点了就急不可耐地主动来“销假”上班了。“他说呆家里没意思,还是来这里开心!”骆站长说。
“他们一天的活动怎么安排?”看着这群一丝不苟、辛勤忙碌着的工人,胡建丰主任问道。
“8点半上班,每工作1小时安排15分钟康复训练;12点至14点午休娱乐,看看电视,打打扑克,晒晒太阳;16点准时下班。”骆站长说。
“有没有不愿意来的?”
“哪里啊,现在这里的工作特别吃香,好多残疾人都排着队想过来哩,可惜这里的空间有限,安排不下更多的人。这些残疾人其实特别渴望能和健全人一样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他们工作起来都格外卖力。”
视察组人员对这种寓工于乐、工疗结合的模式大为赞赏。认为这样既解决了残疾人“家门口就业”,拓展了社区康复手段,也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的沉重负担,实现了残疾人的人生价值。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视察组充分肯定了区残联在解决残疾人就业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大家就残疾人就业问题纷纷发表意见。
“要落实好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有关规定,积极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岗位……”有代表说。
“要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建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有常委会委员说。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宣传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先进典型,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氛围。”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活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起残疾人就业的帮扶机制。”胡建丰主任说,“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助残帮扶活动。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吸引更多的爱心企业家加入到这一慈善事业中来,帮助残疾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减轻了他们家庭的负担。”
为重度精神病人营造一个温馨家园
精神病人问题已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救治不及时或看管不严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调研和视察中,大家了解到,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问题是秀洲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软肋,目前尚处于空白。据统计,全区现有精神病患者2112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自虐和暴力倾向。一些重度精神病患者被关锁现象严重,发病率高,家庭监护管理难度大,给本人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较大困难。因没有精神病集中托养场所,近年来秀洲区的精神病人主要到桐乡等外地医院接受治疗,路程相对较远、就诊极为不便,治疗费用每月达7000元左右,其中大部份是托养支出。由于相关政策救助覆盖面小,致使许多应该得到救治的精神病人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因贫不治,进而放任自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9月27日至28日,秀洲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残疾人“两创”工作情况的汇报,与会人员对重度精神病人托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秀洲区作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重度精神病人集中托养这个问题不能绕开。要把握“两创”这一黄金机遇,借力趁势而上,学习借鉴桐乡等地康复医院好的经验和做法,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区精神病人及其家庭做一点实事,也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分组审议发言时,胡建丰主任言辞坚定而恳切。
“重度精神病人的救治和监管仅仅靠亲属远远不够,应该将其列入财政救济范围实行救助,将其纳入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范围并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
“要建立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推行体现人道、有利于精神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促进他们的康复,预防精神疾患的发生……”
经过审议,大家一致认为,政府要将重度精神病人的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投资的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建立秀洲区的精神病托养场所,真正帮助精神病人特别是重度精神病人实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家能有安”,从而实现对精神病人问题的标本兼治。
如今,秀洲区残疾人“两创”工作的各项活动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投资2578万元建立的集康复训练、就业培训、文化体育、残疾人托管护理、辅助器具供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已经于日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家相信,这次残疾人“两创”活动一定会给全区残疾人带来福祉,让他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尊严,一个残疾人明媚的春天即将到来,秀洲区残疾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