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了近30年的书,做了14年的校长。他发现,教育正如拉琴,有时细雨润物,有时疾风暴雨,但从整个乐章来看,它的基调只有两个字——和谐。
——题记
张国佩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1981年7月在王店中学高中毕业。1982年7月建设乡招聘代课教师,他以总分第一进入了钱新村小学任代课教师。1986年允许代课教师考师范,他又以全区总分第三的成绩进入了海宁师范学习,毕业后自愿回建设乡中心小学任教。1993年获得了嘉兴市本级“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1998年2月从一名普通教师破格提升为副校长,同年8月调到洪合镇中心小学任校长。2003年9月被秀洲区人民政府评为“区优秀校长”,2007年4月获得浙江省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个人,2008年1月获得浙江省义务教育新课改先进个人,2011年11月被评为“嘉兴市第三批名校长培养人选”。
虚心好学,善于实践,提升自身素养
张国佩自从走上学校管理工作岗位以来,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一方面抓好学校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造就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积极倡导“平民教育思想”,妥善处理好流动学生的就学难题,从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他认真贯彻落实区教文体局、镇政府的会议精神,以学校工作为重,以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为重,做到严于律己,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有效课堂的改革,作为教师的教师——校长,更应该站在教师们的前面,带头学习好理论、指导好实践。他认真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中去,并作深刻的反思与理性的思考,真正感悟到当前教育中的许多不应该,从而致力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008年上半年他有幸参加了嘉兴市名校长去香港学习培训17天,亲身体验到了东西结合的小学教育现状,深刻地体会到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而非培养“分”。2009年4月又有幸去韩国考察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崇高事业,当今教育真的还缺失了许多的不到位,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平时的学校管理之中。
这几年参加了小学正校长培训班学习,坚持学习、工作两不误,积极参加每次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能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虚心学习考察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深刻领悟指导老师教授的先进治校理念,认真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特别是“教师与校长直接对话”的培训安排,让他更真切地听到其他学校教师说的心理话,听到了一线教师特别是城里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对他的感触很深。更为重要的是认真汲取了同学校长们对学校管理上的睿智,同样的事件他们解释得如此得体到位,真的要走出学校好好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来增强自己的才干,使他这个农村校长受益匪浅,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为了易地新建中心小学,他特地去萧山、宁波考察现代化小学校舍,学习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同时充分利用平时外出学习的机会,去海盐、嘉善、南湖区、桐乡等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周边地区的学校风格,认真当好政府参谋,力求把学校一步到位建设成较高品位的现代化示范小学。2010年3月学校使用之后,他又跟随区陶研会去江苏泗阳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典范“来安小学”,其农耕教育特色品种牌在全国有名,他们的做法与洪合的毛衫文化相似。学习考察后,张国佩校长积极筹建了“毛衫文化特色展示教室”。 “毛衫文化”也成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如今的洪合镇中心小学成了秀洲区农村学校的窗口学校。
平时张校长还带头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2008年11月主持的《全日制公办小学中流动学生教育均衡化的策略研究》省级规划课题顺利结题;2008年12月《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一文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坛评比“二等奖”,并在海盐论坛上向全市作经验介绍,得到一致好评。2010年10月以《全日制公办小学中流动学生教育均衡化的策略研究》为题参加浙江省教育学会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成果评比荣获二等奖。由于张校长的积极参与,带动了全校教师的教科研热情,使学校的教科研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为秀洲区农村学校的科研强校。
同时张校长也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为此,他时刻关注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搭建教师的学习平台,努力把市区级的教研活动引到学校里来,大型教研活动全年不下4次,让教师们有更多的学习与参与机会,促使教师们的快速成长。多次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取经,凡是去外地参加大型的教研活动,只要有名额的,不管出钱多少,他都舍得化钱让骨干教师参加,企盼着教师尽快成长。通过多年的“内推”与“外引”的三级教研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名优教师的行列,三级教研的模式成为秀洲区校本研修的典范,同时也煅炼了中层管理队伍,有三位副校长出任中心小学校长,有五位中层管理人员提升为副校长。正因为他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实践与研究,2008年1月他被评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新课改第一阶段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敬业工作,勇于探索,破解教育难题
这几年来,张校长自觉模范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凡是要教师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风风雨雨、寒冬酷暑,不迟到或早退。为了筹建洪合新学校整整两年半时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筹建,一直到2009年12月新学校落成。为了工程的质量和进程,几乎整整两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全都用在了校舍的建造和装备建设上。如今,他又在为筹建王店镇中心小学而忙碌着,工作中,不知遇到了多少难题,但他知难而上,勇于探索。可以说为了学校的一切,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常常是披星星戴月亮,敬业工作,无怨无悔,顾大家而忘了小家。
张校长平时积极实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接纳解决好新居民子女的教育,并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努力教育好未来的新居民,先后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正是因为这成为了嘉兴市风口浪尖的学校,矛盾突出,但解决了本地学生近两倍的新居民子女的就学难题,为今后的社会问题作出了贡献。但问题是解决得越好新居民子女来得越多,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民工子女的就学难题,在2009年春节放假期间,他就在考虑学校发展将要面临的难题,起草了报告并拟出了三套解决方案及时向镇政府和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汇报,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上级领导多次到学校进行现场办公、外出取经。但因种种原因我预测的矛盾还是激化了,成了市重点排解的事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全力参与终于得到暂时解决。
为了新的学校能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方面他努力做好几所村完小排查摸底工作,认真做好在校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为撤并村完小认真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学校发展的新格局,认真思考新居民子女的合理分流,对各作情况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并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理清了工作思路,使得新学校的启用与村完小的撤并及新居民的合理分流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使洪合镇的小学教育形成了全新的格局:全镇只设一所中心小学,分为两个校区,既为当地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又为新居民子女就学腾出了适度的空间。
另外,学校要有良好的发展机制,教师要有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老校区的定性问题事关全局的大问题。如果原中心小学转为民办模式,那么将有30多位公办教师将要去民办学校支教,体制不顺,教师难以安心,工作很难做。再则全镇只有新学校是公办,矛盾更加突出,学校日子更加难过。为此,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多方论证自己提出的三套方案,由于时不待我,最终定为公办,同时对接纳新居民子女入学拟定一套接纳办法。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体制问题,又能规范招生办法,为今后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大局而言为学校办成了一件大事。
抢抓机遇,敢于谋划,提升办学品位
以迎接“省教万校标准化建设”和“秀洲区薄弱学校改造成工程”以及“校安工程的全面推进”为契机,适时当好政府参谋,张校长及时提出了洪合镇中心小学易地新建计划,在区教育文体局和镇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计划得到认同并得以实施,使得洪合镇小学教育步入了发展的新时代。新学校于2008年初开始积极筹备,于10月2日开始动工,历时15个月现在终于竣工落成,在春节前完成搬迁工作,2010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新学校座落在洪新公路东侧,规划中的塘濮路南侧,建造规模3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56亩,建筑面积19850平方米,建设标准按“省标准化建设”一类标准建造,实行一次规划,一次性建造:教学楼、实验科技楼、行政图书楼、师生食堂、风雨操场、300M塑胶田径运动场、塑胶篮球场及附属设施等,总投入达4112万元。新学校最大容量为36×45=1620名学生(而全镇本地学生都在1250左右,所以解决全镇当地小学生已绰绰有余),而且硬件设施标准较高,能满足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洪合镇小学教育的发展格局定为:到2010年暑假,全部撤并掉五所村完小,全镇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分两个校区:西校区是新建的中心小学36班,按省一类标准建设,主要用于接收本地学生就读;东校区是原中心小学(35班)为专门接收民工子女就学校区。学校的硬件建设跨进全市的先进行列。现在正在筹建老校食堂,到今年年底完工,再拆除老食堂的危房,可以说“校安工程”作为小学而言进展是走在全区的前列的。发展有目共睹,为洪合中心小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他努力把市级、区级的大型活动引入洪合,让教师级与名师同台献艺,让农村的教师都能欣赏名师专家的风采,让农村的孩子也得到了名师专家的教育关爱。
因为他脚踏实地,工作敢想敢干,把洪合镇中心小学点多、面广、受市场冲击的薄弱学校建设成为全区一流学校。为此,2010年8月教育主管部门把张校长调到王店镇中心小学,首要任务是三年再建设一所新学校,王店镇中心小学易地新建工程摆入政府实事工程已三年,至今没有动静。现在到了王店镇中心小学,校舍陈旧,而且南校区是租借了原高中遗弃的校舍,“校安工程”必须全部推到重建,又将面临学校的整体迁建。因前期申报土地指标学校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工程项目滞后三年。新建学校规模为42班,占地68亩,总投入7036万元,本工程根据“校安工程”必须在2011年底前开工!为此,他把新建工程当作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项目的申报、方案构思、政府的协调与参谋等等,都是自己直接抓落实,项目土地指标已到位,方案即将评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着。他的愿望给教师们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优质师资队伍,把王店镇中心小学(改为梅里小学)建设成全市一流的农村学校。
在王店镇中心小学的这两年时间里,学校的办学品位日益提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学校化大力气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新教育优秀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2010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第十四运动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和“突出贡献奖”的殊荣。青年骨干在区级课堂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奖,各学科都涌现了一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舞台,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正是学校对新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才有新人不断出现的良好局面,在全区已有较大的影响力。
理念朴素,勤于献策,促进教育公平
张国佩校长常常以朴素的教育理念:“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人人有进步”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陶行知的大众教育、贫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办学宗旨,大力推行“公平教育”,凡是在为振兴当地工作着的建设者,其子女的入学尽我校之所能,努力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学校规定凡是进入中心小学的,一律平等,教师、学生都不得歧视民工子女,不分本地、外地,统一编班、统一编入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名册,上报教育文化体育局,把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情况全部纳入到教师的学期考核、考绩之中,与教师的学期奖金挂钩,使民工子女进得来、学得好。当全国上下高呼“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难”、“教育的公平性、与教育的均衡发展”等等时,他已经是踏踏实实干了好几年了。尽管教研室对教育质量考核会有影响,但能让贫苦的民工子女一样能读上书,能育好人,他是无怨无悔的。“公平教育”理念,吸纳民工子女就学的办学模式,得到了省教育厅张绪培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市教育局、市人大的充分肯定,嘉兴电视台为此也专门作了新闻报道。他也曾多次在全市性的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这就是对我们朴素教育的充分肯定。
作为区八届人大代表,张国佩校长时刻牢记代表使命,除了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好代表作用、履行好代表职责外,还充分发挥好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一方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努力。作为一校之长,他深知了解教师的真正需要是代表的职责所在,在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他提出了《关于要求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绩效工资动态生成机制的建议》和《关于要求学期教育接轨义务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幼教事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建议》。这两个建议虽然还未实行,但区教文体局都有了答复。张校长还在为教育公平积极努力着,平时他常常利用周末及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到教师中走访交谈,将教师、家长关心的热难点问题,以及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详细记录下来。
“从跨出校门到又走进校门,便开始了教书育人的人生旅程,每时每刻的奔走和忙碌,都是为了心中的爱和责任。我深知教育是酸涩的,但教育的成果又是丰硕的;教育管理是深邃的,教育现代化是我向往的……”谈起自己近30年的教育生涯的苦与甜,张国佩这样深情地说。是啊,他用勤勉和执着,演奏着人生的本色乐章,他用爱心和责任奏出了教育的和谐乐章。在发展教育事业的万里征途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前行着,留下的是一个普通教育者的背影。如今,他作为区人大代表,社会角色变了,他视野更广了,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教学、管理两不误的同时,他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定期走访选民,了解社情民意,听取师生、家长和老百姓的呼声。在他的带领下,王店镇中心小学正朝着教育质量优良,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享成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质品牌学校不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