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大要闻
“望闻问切”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圈”
日期:2024-12-30 14:22 作者:徐颖 来源:工作人员 浏览次数:

 随着电视剧《庆余年2》播出,秀洲区图书馆成功“出圈”,不少人专程来打卡,“去图书馆学习”“去文化馆上‘夜校’”……

  这些完善的公共文化场馆背后,离不开秀洲人大持续的监督支持。近年来,秀洲区人大通过建议办理、民生实事督查、深入调研、专题审议等方式,推动区政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全区一级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100%,图书馆、文化馆一级率100%,“三馆”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项目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领航项目,系全市唯一。

  “望”民情,观实际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承载市民精神空间和社交活动的第三空间,不但能够看书,还能够参与活动,建议加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注重现有艺术品牌的传承,例如农民画、村嫂摄影队等骨干成员出现断层现象,培养更多的艺术接班人。”……

  在区人代会上,王菁、王舒淇等代表提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关于打造秀洲文旅金名片的建议》,提出要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文化传承等建议,全力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办好是关键!区人大常委会着力抓好代表建议办理“后半篇文章”,针对《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开展了建议办理落实情况“回头看”。采取承办单位自查整改、区人大跟踪督办、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加大落实力度,确保事项尽早落地,真正把意见建议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闻”民生,听需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区人大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畅通渠道,结合实际、广泛征询,通过“海选”-“筛选”-“票选”等程序,“儿童戏剧艺术普及项目”等项目连续三年入选区民生实事票决项目。

  “群众诉求无小事,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关注什么、解决什么”。儿童戏剧集中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丰富儿童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也有利于儿童“戒掉手机瘾”,秀洲区人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秀洲人大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情况全过程跟踪监督,组织区文旅局、区卫健局、区住建局等4个责任单位,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建设等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逐一察看。7月份,召开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中期评估会,组织教科文卫专业代表小组赴新塍镇、新城街道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专题监督活动,针对性提出工作意见,确保监督效果。

  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区政府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深化院地合作,设立中国儿童戏剧节嘉兴分会场,成立“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嘉兴艺术实践基地”。近日,伴随着歌舞剧《猫神在故宫》的上演,“国字号”儿童戏剧节在秀洲启幕。

  “问”民意,寻良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秀洲区人大通过线下走进代表联络站,线上用好“代表嘉”等数字化信息平台,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梳理群众意见,结合发展实际,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列为常委会监督议题。

  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各镇街道,采取现场看点、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区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管取得一定进步,但也存在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等不足。调研组针对短板弱项,提出了一批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交区政府办理。

  区政府根据建议,着力创作了一批有秀洲特色优秀作品,大型音乐舞蹈诗《秀水泱泱》在嘉兴、上海等地巡演,舞蹈节目《村里的画室》《带你去远方》获得浙江省群星奖。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动基层阅读空间与其他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资源共享,助推打造公共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的“秀洲模式”。

  “切”民忧,解难题

  “目前我区文化下派员属于劳务派遣,没有工会会员身份,福利保障较低,年薪酬数年未调整,职工归属感不强,缺乏创作激情”。在22年底的区十届人大第6次常委会上,区人大代表朱隆华提出相关建议。

  会后,根据代表建议,区人大常委会梳理出“抓投入强基础,夯实文化服务阵地、抓落实惠民生,优化文化服务举措。”等4方面审议意见交办给区政府,并强化审议意见办理督办力度,重点了解审议意见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确保监督工作形成闭环。

  在秀洲区人大的监督推动下,相关部门出台了《秀洲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如文化下派员薪酬总额由原来每年7万元/人提高至10万元/人;制定了《秀洲“三馆”运营服务标准化流程》,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三馆”实行多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成为全国首创,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秀洲模式”,切实做到了审议一个报告,解决一类问题。